述评:农村文化礼堂如何避免“没人气”?

  绍兴7月30日电(记者 项菁)这些年,不少翻新的农村文化礼堂时常处于闲置状态——门常关、缺活动,冷冷清清。

  2013年浙江启动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命名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截至目前数量超过2万家。

  被寄予“精神家园”厚望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何避免“没人气”?

  连日来,绍兴全市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纷纷敞开大门,成为酷暑时节村民们的“打卡点”。纳凉之余,他们还享受着流行电影、文艺汇演等精神陶冶。

  此番改变得益于绍兴依托数字化改革,探索开发的“绍兴数智礼堂”应用。

  据了解,绍兴全市已建成1535家农村文化礼堂,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这是村民家门口特有的“文化舞台”。而“绍兴数智礼堂”应用集结了该市20多个部门资源,1个月前已正式上线“浙里办APP”,并在该市所有礼堂落地推广。

  数字应用如何“活跃”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

  经过柯桥区齐贤村150多位村民线上“点单”,7月28日晚,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获得者吴凤花亲临该村文化礼堂,带来了《送花楼会》等越剧演出,舞台下方座无虚席。

  “这么大的明星到我们礼堂来,大家都很高兴。”村民钱玲娣说。

  “以前送戏下乡的时候,经常受到时间、场地、天气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吴凤花和村民交流时直言,点单服务可以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出,演出单位也可以找到其最想要的热情。

  在吴凤花看来,数字化搭建了文艺工作者和老百姓沟通交流的桥梁。

  记者关注到,该应用基于民众文化需求,打造了“礼堂管理、礼堂使用、礼堂培育、礼堂评价”四大场景,重点开发“视频点播、服务点单、互动共享、互联直播”四个模块,至今注册人数达到5.6万人,且入选浙江省数字文化系统优秀应用名单。

  的确,数字化改变了以往“我送你看”的文化服务供给形式,通过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转而成为“精准化”送达。农村文化礼堂也从“人气不足”到“门常开、戏常演、人常来”,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基层公共空间,成为“文化馆”“电影院”“戏剧院”“音乐馆”“网红点”等多元百变空间。

  当晚,绍兴数智礼堂启用仪式暨“名家进礼堂”文艺汇演上,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宣布“绍兴数智礼堂”应用正式启用。

  “礼堂不仅不能关着门,而且还要天天用,把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到最基层。”丁如兴受访时说,礼堂内天天有人演出比较困难,但数字化可以实现“天天有演出”。

  绍兴作为戏曲之乡,还将独特资源融入“绍兴数智礼堂”应用,没有线下演出的时候,民众能够享受电影等线上优质资源。譬如在“视频点播”模块,整合了包括绍兴五大剧种和五大曲种在内的视频资源,共计收录影视作品及戏曲电影作品1800余部。

  当前,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数字赋能下的农村文化礼堂为城乡优质服务共享、助力民众精神富裕探索了新方向。

  齐贤村党总支书记沈建利认为,文化礼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想方设法让村民享受其中,拥有文化获得感。

  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徐兴祥是一位文艺能人,多年来义务管理村民家门口的文化礼堂,还带领“本土艺人”自导自演“周末剧场”。

  在他看来,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有很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更要借力“绍兴数智礼堂”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看、点、学、演、创”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本土文艺力量,激发自身“文艺造血”功能。

  从“添人气”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数字变革下的一座座农村文化礼堂,正在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