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研究生教育如何增量又提质

  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研究生教育如何增量又提质

  6月1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研究生教育。会议一开始,播放了一则短片。短片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10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规模在扩大,质量是否跟上了?洪大用坦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已经并将继续对教育质量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十年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其中有3个关键词:“大质量观”“全过程监管”和“内生质量文化”。

  “大质量观”侧重于强调综合性考察研究生教育质量。其中一点,是特别强调要落实学校的育人主体责任。一所学校、一家培养单位如果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把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就很难从根本上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再比如说,始终强调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

  “全过程监管”,则是从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到事后监管进行全流程、全覆盖的制度设计。洪大用强调:“在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盲目地、普遍地扩大规模,而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

  “内生质量文化”,强调学校、导师和学生内在的自律。在培养单位层面,切实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在教师层面,鼓励他们潜心教书育人,特别是要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先生”;在学生层面,加强学风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让学生做到敬畏之心、报国之志和专精之能的有机结合。

  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清华大学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之道。

  为保证招生质量,学校规范实施“申请—审核”制,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生源。“现在学术型博士生,不是考上来的,而是考核上来的,这体现了多维的选拔体制,整体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杨斌说。

  为保障导师的指导质量,从2016年起,清华大学每年都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帮助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提升指导能力。为保证学位质量,学校还加大了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抽检力度。

  在评价上也要下功夫。为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课题,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清华大学深化评价改革,破除唯论文的倾向。学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交流合作,目前超过60%的博士毕业生具有海外访学的经历。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是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我们审慎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长,2010—2021年期间的学位授予年增长率比之前的30年增长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我们推动质量监控,对学位的审核逐渐从反映师徒关系的导师许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导师的导师组许可制,再到嵌有盲审环节的学科许可制;每个授予学位的人均学术产出逐渐攀升。”他建议,今后还可以采取加强对学校、学科品牌的荣誉建设,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等举措来进一步提高质量。

  (科技日报北京6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