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名旦陈韵红:为大湾区粤剧交流搭桥

  广州9月14日电 题:粤剧名旦陈韵红:为大湾区粤剧交流搭桥

  作者 程景伟 徐子茗

  与粤剧相伴半生,已过天命之年的陈韵红身上,有着多年舞台岁月所沉淀的优雅。当粤曲声响起,只要她一开腔,举手投足间,仍可见当家花旦的风范。

  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陈韵红自认“经历很简单”。她在广州长大,从小喜爱粤剧,顺理成章入读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便在广东粤剧院工作。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韵红的表演就红遍了粤港澳三地。1991年,26岁的她拿下首届文华表演奖,三年后,又凭《宝莲灯》拿下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第一个斩获此双料奖项的女演员。

  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却选择结婚生子并移居香港,离开舞台十几年。2011年,她又接过广州粤剧院的“绣球”,担纲当家花旦,再度回归。

  跨越香港和广州,粤剧名旦陈韵红的人生路,折射了粤剧在大湾区的融合与互通。近日,陈韵红接受采访,讲述了她为大湾区粤剧交流搭桥的故事。

陈韵红进行粤剧表演 受访者 供图
陈韵红进行粤剧表演 受访者 供图

  在香港校园推广粤剧

  拿下梅花奖的第二年,在戏迷的惋惜声中,陈韵红依依不舍告别舞台,移居香港相夫教子。不过,当家庭主妇的十几年,她并没有停止对粤剧的关注,反而让她有机会充当粤剧交流的桥梁,并在香港推广粤剧。

  在女儿上幼儿园时,陈韵红留意到校园里有一支管乐团。“有乐队,就有机会让学生们接触粤剧。”于是她大胆尝试,将经典粤剧曲目《昭君出塞》改编成了交响乐版本。

  幼儿园小朋友们看不懂粤剧的简谱,陈韵红便请了广东乐师将简谱翻译成五线谱,并将唱词与音符一一对应。从没接触过粤剧的小朋友,在排练时因为总是练不好而偷偷哭泣。她便温柔鼓励孩子们。

  没想到,第一次校园演出,反响十分热烈。有孩子开心地抱住陈韵红说:“Aunty(阿姨),没想到粤剧这么好听。”这让她十分开心。“可以说是我在香港最开心的一场演出,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年轻一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粤剧的种子”。

  等到女儿上初中时,陈韵红发现,粤剧已经写进教科书,走进了香港校园。“女儿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问我:‘妈妈,滚花怎么唱?’我高兴了半天。”陈韵红认为,粤剧走进教科书,对粤剧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粤剧要发展,培养观众群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回到广州后,只要有机会发言,她就四处呼吁,大力推动粤剧资源融入校园。

  近年来,粤剧进校园、粤剧培训班等活动的火热开展,让她十分欣慰。她的5个徒弟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开讲座、表演。“政府在真正扶持粤剧。”她说。

  不计成本,搭建粤剧交流平台

  除了普及教育之外,陈韵红也时常看戏,偶尔客串演出。她曾与梁汉威、龙贯天、李居明等香港粤剧艺术家合作演出,得以深入观察粤剧在香港发展的情况。

  “香港粤剧在舞台表演上,比较自由,口白生活化。”陈韵红认为,两地粤剧界各有特色,可以吸取各家所长,共同推动粤剧发展。

  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粤韵红梅个人戏剧工作室”。工作室与广东粤剧院合作,共同排了《胡不归》等十多部戏。彭炽权、丁凡、欧凯明、黎骏声、曾小敏等广东名家,都曾到港演出。

  从策划、定场地,到请演员,陈韵红都亲力亲为。每一场演出,她都坚持请专业演员。陈韵红笑言:“我们是不计成本,只希望产生社会效应。”

  陈韵红也注意到,近年来,在罗家英等香港粤剧名家的推动下,香港亦出现了《开心穿粤》《德龄与慈禧》等融入了创新表达的粤剧,受到观众欢迎。此外,随着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戏曲中心等现代化演出场馆的投入使用,香港粤剧团体也有了更大的表演和发挥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粤剧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陈韵红说:“现在有了政府鼓励和支持,三地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将有利于粤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