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合肥生活网 / 西安生活网 / 昆明生活网 / 福州生活网 / 成都生活网 / 南昌生活网 / 重庆生活网 / 长沙生活网 / 黄冈生活网
传承红色基因 矢志奋斗强军
传承红色基因 矢志奋斗强军(强军路上)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
有这样一些家庭,几代人参军报国,接续奋斗,把青春献给军营,把热血融入时代。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时代在变,但这些军人家庭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家国情怀和良好的家教家风底色始终不变。
让我们走近三个军人家庭,倾听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矢志奋斗强军的故事,感受他们精忠报国的良好家风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
——编 者
四代参军报国——
“带着祖辈父辈的期望前行”
本报记者 李卓尔
“我的外曾祖父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一直辛劳工作、尽心尽力,谁都不知道他曾是一位战斗英雄……”在武警四川总队一场分享会上,参谋部通信大队固定通信中队列兵卢俞冰向战友们讲述了她外曾祖父的故事。
卢俞冰的外曾祖父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今年19岁的卢俞冰,原本是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去年9月应征入伍,成为家里的第四代军人。
在卢俞冰的印象里,第一次知道外曾祖父的事迹,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考试试卷上,卢俞冰指着试卷上熟悉的名字问妈妈柴萍,才知道这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外曾祖父。
1951年,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挺身而出,率3人连续夺取3个山头,捣毁敌人营指挥所1个,歼敌200余人,柴云振自己就歼敌百余人……
1952年4月,柴云振养好伤后,便回到四川省岳池县乡下,劳作于田间地头,埋头苦干、默默奉献30余年。柴云振曾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跟着爷爷长大的柴萍从小就对爷爷身上大大小小伤疤的来历感到好奇,柴云振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上过战场的人难免留下疤痕。虽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荣誉与功勋,但柴云振一直教育后代要保家卫国。柴云振的两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1996年,18岁的柴萍也加入了爷爷曾服役的部队,成为一名空降兵。
新兵跳伞训练时,一共要跳伞8次,柴萍在第六次训练时受了伤。在心生怯意之际,柴萍收到了爷爷寄来的家书:“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爷爷的鼓励帮助柴萍克服了心理障碍,她说:“爷爷一直希望我们能够在部队再立新功,我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安详离世,留下遗愿:希望以后每代都有人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洗礼与锻炼,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参军入伍”的信念深植在柴家后代心中,2021年9月,卢俞冰接过了接力棒。
可刚到新兵连,卢俞冰就遇到了难题,从小就向往的射击课目练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英姿飒爽:端枪练平稳练到手臂酸痛,夜间射击训练趴在冰凉的地面上一遍又一遍寻找目标,实弹体验时强烈的后坐力冲撞着肩膀……
“那个时候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外曾祖父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需要怎样的钢铁意志。”卢俞冰说,每当感到困难时,想起外曾祖父身上的伤痕,就觉得现在吃的苦算不了什么。体能不好就自己加码训练,训练姿势不对就多向班长请教,短短数月,卢俞冰用汗水和信念完成了从学生向军人的转变。
“我们家四代从军,血液里流淌着保家卫国的红色基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作为英雄的后代、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会继续带着祖辈父辈的期望前行,勇担重任、尽心奉献,自觉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卢俞冰说。
三代都是特种兵——
“英雄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本报记者 李龙伊
“16秒7!”烈日下的闽南,东部战区陆军某特种作战旅训练场上,特种训练一连官兵正在进行攀登课目考核。考核中,列兵温圣钒标准的动作、稳定的发挥,赢得身边战友的阵阵掌声。
该课目曾是温圣钒的“短板”,刚接触时他一度达不到及格水平。“小时候父亲一直告诉我,勤能补拙。这段时间,我每天给自己‘开小灶’,争取每次都进步一点,日积月累就有不小的提升。”走下训练场,温圣钒说,“想到爷爷和父亲的军旅生活,对照今昔变化,我就有了突破自我的动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温圣钒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当过特种兵,爷爷在1949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三野战军;父亲在1990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一集团军。突袭、冲锋、侦察,这些铭刻着军队烙印的词汇,让年少的温圣钒在心里种下了参军报国的梦想。
去年夏天,刚刚参加过高考的温圣钒,被一则征兵宣传再次打动,应征入伍的决心更加坚定。“军营是好男儿的淬火场,你能够有这个想法,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实现梦想,要付出很多努力,一定要坚持。”温圣钒把想参军的想法告诉家人后,父亲第一个表示支持。
入伍前夕,温圣钒来到爷爷的墓前许下诺言:“一定要在部队干出好成绩,不给您这位老兵丢脸。”
踏上南行的列车,温圣钒光荣地成了一名特战队员。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刚刚下到新兵连,温圣钒就发现自己的体能基础和身边的战友比有着不小差距。第一次月考下来,除了射击课目外,温圣钒其余课目成绩在小队几乎都是垫底。
在一次30公里长途负重拉练中,天气炎热,温圣钒脚上磨出水泡,体力不支,最终掉了队。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一向“报喜不报忧”的他,第一次在电话中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
电话的那头,母亲在不停地安慰着他,而父亲始终一言不发。直到最后,父亲给他留下了一句话:“你爷爷在枪林弹雨中都没有退缩半步,难道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你就想要放弃吗?”
父亲的话让温圣钒如梦初醒。回想起入伍前自己的誓言、家人的坚定支持,他的脸一下就红了起来。
“不能输,更不能服输!”温圣钒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从那以后,温圣钒把休息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强化体能,一上训练场,他就缠着班长请教技能课目训练技巧;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必定加练一个5公里越野……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在旅里组织的季度考核中,温圣钒的多项成绩跻身新兵前列。成绩大幅提高的温圣钒,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家人分享。
听到温圣钒进步的消息,父亲由衷感到高兴,鼓励他说:“戒骄戒躁,再创佳绩,相信你!”短短的几个字,让温圣钒感到了极大的动力。挂断电话后,空旷的操场上,又出现了温圣钒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的身影。
想起祖辈、父辈的刻苦拼搏、英勇奋战,温圣钒感慨:“人们都崇尚英雄,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英雄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三代追逐强军梦——
“用青春热血在军营续写荣光”
本报记者 刘博通
“夜间飞行训练结束。”凌晨,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中士周杜依然在机场塔台飞行评估室里忙碌着。他迅速整理好飞行评估报告,在讲评系统中录入飞参数据,并和飞行员对接,确保飞行质量评估精确高效。
周杜是家里的第三代军人,他的外公皮思和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荣获二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3次;父亲周敬全曾在陆军某部服役,是一名排雷工兵。祖辈父辈的经历让周杜充满了对军营生活的向往。
周杜从小就喜欢缠着外公,听他讲保家卫国的战斗故事。周杜仍清晰记得,外公的肋骨间有深深的弹痕,那就是一次激烈战斗留下的。他印象更深的是,外公因表现突出提干,而外公坚定地要求“去艰苦的地方,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最后外公选择到荒无人烟的牧场服役,这一干就是10多年。
2018年,周杜大学毕业,参军入伍。初入军营的他成为一名飞行测试保障兵。每天与各种飞行数据作伴的周杜,发现自己的军营生活既没有外公描述的金戈铁马,也没有父亲描述的精彩时刻,内心有些失落。
正赶上大队组织“一封家书”活动,周杜思来想去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疑惑。没过多久,他收到了父亲的回信。
“军人不仅仅要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更要在日常的岗位磨练中学会成长。要在平凡中干出一番事业,相信你也行。”看着父亲的笔迹,周杜眼眶湿润了。
父亲的鼓励,让周杜重燃斗志。他每天跟着班长学实操,主动找教员学理论。深夜,他翻着历年的排故卡片,汇总梳理故障分析笔记。凭着一股韧劲,在2019年大队组织的“精武杯”比武中,唯一以列兵身份参加的周杜表现优异,成了大队的保障“新星”。
随着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大队决定在飞行质量评估方面寻求突破。听说要拓展新领域,周杜跃跃欲试,但班长问他:“要是换岗就意味着重新开始,你还愿意吗?”
“去艰苦的地方,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想起外公说过的话,周杜递交了申请表。在新的岗位上,除了每天对战机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对各项飞行指标进行动态存档,他还要帮助飞行员整理好飞行报告,最忙的时候一个人要同时完成3台工作站的操作。尽管工作量更大、工作时间更长、要求更精细,但周杜始终甘之如饴。
现在的周杜依然喜欢听英雄故事。近年来,周杜所在的机场涌现出了“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时代楷模”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这些英雄事迹,周杜如数家珍。“我一定要刻苦奋斗、不怕牺牲,传承弘扬好他们的精神!”周杜说。
“张超为了挽救战机,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既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一个前进航标。”任务间隙,他经常和战友讲一讲战场上的硝烟烽火、英雄人物的高光时刻,用身边的典型事迹激励大家,获得战友们热烈的掌声。
2021年,在“精武杯”比武中,周杜拿到了两个项目第一名。由于业务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获得1次嘉奖。
休假回家时,周杜去外公的墓地祭扫,他自豪地说:“现在我也有奖章了,我一定再接再厉,不辜负您的期望,用青春热血在军营续写荣光!”
(廖晓彬、赵楠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