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合肥生活网 / 西安生活网 / 昆明生活网 / 福州生活网 / 成都生活网 / 南昌生活网 / 重庆生活网 / 长沙生活网 / 黄冈生活网
东西问 | 邢巧:蓝碳如何为全球“碳中和”探索新途径?
中新社海口6月14日电 题:蓝碳如何为全球“碳中和”探索新途径?
——专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邢巧
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碳达峰”“碳中和”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海洋碳汇(蓝碳)的作用和意义愈发凸显。
去年,广东湛江完成中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标志着蓝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福建、海南也在今年5月相继完成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项目和首单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签约,在探索蓝碳交易实践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的蓝碳碳汇潜力有多大?如何更好实现蓝碳产品的价值转换?海南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如何抢占蓝碳国际制高点?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邢巧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相对绿碳而言,蓝碳近两年才走进公众视野。什么是蓝碳?为什么说蓝碳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
邢巧: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粮农组织(FAO)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联合发布《蓝色碳汇: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首次提出蓝碳概念,即由海洋生物捕获的碳。此后,蓝碳的定义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广义上,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显著。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中新社记者:中国蓝碳碳汇潜力有多大?作为中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的蓝碳能为中国“双碳”作出怎样的贡献?
邢巧: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及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国际认可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中国广泛分布,单位面积固碳潜力较大。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海域辽阔,生态系统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如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积分别约占全国面积的98%和64%,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群落结构保存较完整。海南的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强、增汇潜力大。海南省管辖近2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渔业碳汇潜力和海洋微生物固碳总量均非常可观。
海南发展蓝碳,不仅可以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还能与自贸港开放政策相结合,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新动能,引领国际碳汇交易市场,抢占蓝碳国际制高点。
中新社记者:目前中国蓝碳研究愈加深入,蓝碳交易也逐步开展,蓝碳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是什么?蓝碳从科研到交易,都涉及哪些新内容?
邢巧:目前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获得国际认可的蓝碳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方法学等研究也较成熟。蓝碳研究的焦点在渔业碳汇、微生物碳泵以及珊瑚礁等在固碳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推动其被国际认可。其中,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泵等概念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目前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中国今年在福建连江完成了首笔渔业碳汇交易。珊瑚礁在固碳等方面的作用虽然有一些认识,但相关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不断深化微生物碳汇、渔业碳汇及珊瑚礁碳汇理论,是接下来推动中国优势资源碳汇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工作。
蓝碳是一项比较前沿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研究、碳库调查、碳汇核算、方法学开发、交易规则、价值转化等内容,比如珊瑚礁碳汇机理、红树林碳汇方法学、蓝碳交易制度、蓝碳投融资标准规范等。
中新社记者:海南提出抢占蓝碳国际制高点,要在理论研究、碳汇开发、交易规则建设和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如何建立适用于海南的蓝碳方法学?如何更好地实现蓝碳产品的价值转换?
邢巧:已获得国际认可的蓝碳生态系统,海南主要分布红树林和海草床。目前,参与碳储量计算的各类参数均来自国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且主要集中在美洲、东南亚等地区,而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植物生长情况与这些地方有所差异,运用这些参数评估的碳储量会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要针对海南特定物种及其生境,开展基础调查及相关实验,完善相关理论,形成符合海南实际的特征参数,比如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储量比例,红树植物生物量测算方程的各项参数,对于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植物的碳含量等。
海南蓝碳资源禀赋优越,实现蓝碳产品的生态价值转换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南正在积极推进陵水红树林碳汇项目,已在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平台完成注册。下一步,海南一方面积极探索在不同机制(如国内自愿减排交易机制CCER、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和黄金标准GS等机制)下的碳汇项目开发,推动蓝碳交易,实现其生态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碳普惠、自愿碳中和等交易机制,不断丰富碳汇交易方式,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力争逐步将蓝碳交易体系拓展为国际化市场体系,推动蓝碳产品生态价值实现。
中新社记者:要实现蓝碳目标,蓝碳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接下来要如何加大蓝碳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邢巧:要通过加强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等措施,提升其生态功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
首先,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是通过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升其生境质量,增强其碳汇能力。二是开展退塘还林、还湿以及海草床生态修复等工程,扩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面积。三是通过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工程,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洋固碳能力。
其次,积极开展蓝碳基础调查。通过完善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及增汇潜力。
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展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技术研究等,积极开展增汇技术研究,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中新社记者:海南正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自贸港的特殊政策能否为海南发展蓝碳提供驱动力?
邢巧:海南自贸港建设将为蓝碳发展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借助国家支持与国际合作,将进一步丰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利用自贸港的人才政策和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蓝碳研究的专家学者,到海南开展蓝碳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如利用自贸港的免签入境政策,可为国际专家、国际机构的线下交流研讨提供极大便利,有助于打造蓝碳国际交流平台。(完)
受访者简介:
邢巧,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海南省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在生态文明理论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海南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50多项重点环境科研项目,组织完成三江农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为生态环境世界一流自由贸易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